我院神經外科二病區完成一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日前,我院神經外科二病區完成一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患者張某,男,55歲,主因“發現頸動脈狹窄伴頭暈7天入院”,入院查體:神志清楚,言語含糊不清,反應遲鈍,右上肢近端肌力0級,遠端肌力1級,右下肢肌力4級,左側肢體肌力5級,右側病理征陽性。頭顱CTA提示:左側頸內動脈閉塞,右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狹窄率達99%。經家屬同意后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頸動脈剝脫術為高級卒中中心必備項目,院領導極為重視,張振院長親自協調指揮,邀請北京專家親臨指導。神經外科二病區科室上下高度重視,積極備戰。劉浩波副主任術前對全科醫護人員進行了頸動脈狹窄相關知識培訓及術后護理知識培訓,強調了術后可能出現的的并發癥及應急處理預案。同時協調麻醉師及手術護士,及早預演,確保手術萬無一失。


手術全程順利,術后安排專醫專護,24小時密切觀察。患者恢復良好,言語含糊及反應遲鈍較術前明顯好轉,療效明顯。查體:右上肢近端肌力較前明顯好轉,可抬舉遵囑動作。2天后復查頭顱CTA示:右側頸內動脈管腔恢復正常。
此例手術的成功表明我院高級卒中中心建設又向前邁出一大步。

什么是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是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由于頸動脈內膜產生粥樣硬化性斑塊從而導致管腔狹小,如粥樣硬化斑塊內有出血形成附壁血栓,再繼續發展可導致動脈管腔完全閉塞,引起偏癱、失語等一系列的并發癥。
頸動脈狹窄有哪些癥狀?
頸動脈狹窄早期可無任何癥狀。不幸的是,患有頸動脈疾病的患者可在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腦中風,也就是偏癱、失語等。一部分患者在此之前可能會發生一些先兆性癥狀,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s),或稱為“小中風”。癥狀持續幾分鐘到幾小時,可以逐漸自行緩解。
這些短暫性的先兆癥狀主要包括:
(1)肢體無力、麻木,或一側肢體有震顫的感覺;
(2)肢體活動不靈;
(3)單眼視物不清(很多人描述這種感覺像是眼前有黑影遮擋);
(4)說話言語不清。
頸動脈狹窄如何治療?
在頸動脈的治療上,常見的就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這種方式。如果頸動脈狹窄程度在50%以內,且沒有發生很明顯的癥狀,是可以采取保守藥物治療來進行控制,防止狹窄程度的加重。
但是如果狹窄程度達到了70—99%,那已經屬于重度頸動脈狹窄了,此時單靠藥物治療是起不到良好作用的,建議及時手術治療。也就是說,當患者狹窄程度在70―99%時,即使沒有什么嚴重的癥狀表現,都應該盡早進行手術治療。目前治療頸動脈狹窄最有效果的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這是可以達到去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已經成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案,是頸段頸動脈狹窄治療的“金標準”。
溫馨提示:頸動脈狹窄對健康影響很大,患病后不可馬虎大意?;颊咭暭膊〉膰乐匦?,及時到正規醫院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